電工企業
省力化改善,降低勞動強度
傳統的工作臺設計只是簡單的一張“寫字臺”結合“網眼板”。“網眼板”上可以放置小型的物料以及工具。工作臺上即是操作空間。如果臺下安裝了抽屜或者電箱等,工人就只能靠一邊坐。這種工作臺時間久的情況下會發生,工人嫌伸手取物料麻煩,將原本掛在板上的料盒取下放置在手旁。久而久之,臺面堆放雜亂。工人可能會用很多時間來尋找物料或者工具。也就是說,在上班的8小時內,其產生有附加價值的動作大約只有1,2個小時,其余時間都在做浪費動作。
我們的解決方案:省力化改善。
省力化改善有十四個原則,如下:
原則一:兩手同時開始及完成動作。
原則二:除休息時間外,兩手不應同時空閑。
原則三:兩臂的動作應反向且對稱。
原則四:盡可能以**級動作工作。
原則五:盡可能利用物體的動能。(此處請參照我們的流利車,料架等設計理念)
原則六:連續式曲線運動比方向突變的直線運動快。
原則七:工作物料裝置應以工作順序排列并置于近處。
原則八:利用重力喂料,越近越佳。(此處請參照我們的Karakuri小車設計理念)
原則九:利用重力墜送。
原則十:工作臺,椅高度適當。
原則十一:盡量以足踏,夾具替代手的工作。
原則十二:盡可能合并使用工具。
原則十三:工具,物料預防在工作位置。
原則十四:操作桿設計應盡可能減少身體姿勢的變更次數。
不難看出,這些原則都是人體工程學的展開。一臺理想的工作臺應該按照動作經濟范圍來考慮。見下圖:
藍色部分為左右手**工作區域。桔色部分為正常工作區域。
人體的手動作可分為五個等級:
等級一動作范圍為手指之長度;等級二動作范圍為手掌之長度;等級三動作范圍為前臂之長度;等級四動作范圍為手臂之長度;等級五動作范圍為整只手臂及上半身彎腰或轉腰之長度。
一般而言,越低級的動作,所耗費的時間越短,越不容易疲勞。為提高工作效率,我們必須利用**級的動作工作。所以,工作物及工具的擺放距離越近越好,要盡量縮小工作范圍。
貫徹十四個原則的我們的設計理念包括但不限于: